•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沈农要闻 >> 正文

    郭明顺书记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告

    【来源:    日期:2006/06/06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5月30日晚,党委书记郭明顺作为“科技之光”系列精品报告邀请的第二位专家,在学术报告厅为450余名师生作报告,题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郭书记的报告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成就讲起,介绍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阐述了近年来党和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着重讲解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郭书记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发展方向,也是紧迫的现实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为粮棉等重要农产品普遍大幅度增产,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稳,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农村改革全面推进。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的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攀升到10000亿斤的台阶,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到8000万担,其它农产品也大幅度增长。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个别品种出现了供过于求结构性的剩余,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

    郭书记向师生们介绍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10个难题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协调”。10个难题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村需求扩张难、生产要素转化难、城乡统筹发展难、农民权益保障难、利益格局调整难、旧有体制突破难、农村脱贫致富难和农村持续发展难。农村经济的“三个不适应”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人的需要;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关系的“三个不协调”是 :农民就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国家资源和国民收人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郭书记总结说,“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内部的问题,也有体制的问题,还有转型期的国际社会环境矛盾因素。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实质是九亿农民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为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彻底破除二元社会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讲到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问题,郭书记说,一是由于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具备了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政策的实力。四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郭书记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原则,即“五个五”:

    第一个“五”就是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五句话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二个“五”就是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协调推进的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第三个“五”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第四个“五”是“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

    第五个“五”是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郭书记对“三农”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透彻讲解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团委)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