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沈农要闻 >> 正文

    辽宁日报:辽宁“超级稻”肩负的安全使命

    【来源:    日期:2006/11/03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记者 朱勤)金秋时节,稻浪飘香,辽沈大地喜开丰收镰,稻区农民品尝了丰收的喜悦。

    记者日前在沈阳召开的中国超级稻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悉:弹指一挥间,中国超级稻研究已经走过10年的辉煌里程。10年来,在老中青三代水稻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超级稻在育种理论研究、育种材料创制和选育、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会的专家、学者并未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们清楚,目前超级稻的研究及推广仍然面临重大挑战,作为北方主产区的辽宁超级稻更是任重而道远。成效显著的超级稻 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水稻矮化育种取得成功,70年代又培育成功了杂交稻并迅速推广。这两项重大突破,不仅实现了我国水稻单产的两次飞跃,而且推进了第一次世界“绿色革命”,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我国成功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新品种,先后获得1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在2002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了百亩连片单产1400斤(亩)的第一期目标和单产1600斤的第二期目标。

    无疑,超级稻的研究与推广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部专家算了一笔账:近10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资物品的持续涨价,粮食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16.94亿亩下降到了2003年的14.91亿亩,减少了2亿亩,加上技术不畅,导致单产下降,粮食总产不足,出现了粮食危机的苗头。应该说,超级稻在阻止粮食产量下滑趋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经过专家评审认定的49个超级稻品种,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培育的“沈农265”等一批优质高产品种,已经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1999年至2005年已累计推广种植约2亿亩,按照2005年对比调查,超级稻品种亩产一般比普通品种增产120斤推算,合计增产稻谷约240亿斤。

    粮食安全不容忽视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认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提高稻谷综合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原因有三:其一,稻谷在口粮消费中的比例最大。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85%以上的稻米是作为口粮消费,在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量中,稻谷年消费量达3500亿斤。其二,我国稻米消费必须依靠国内生产。世界上生产和消费稻米的国家较为集中,其中约90%以上集中在亚洲国家,基本上以自产自销为主,稻米的国际贸易量远小于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目前世界稻米年贸易量约500亿斤左右,即使全部供应我国消费也仅占国内年稻米消费量的19.2%(2600亿斤左右)。其三,水稻生产季节补偿能力强。水稻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平衡粮食产销关系,促进粮价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水稻生产具有多季种植、广泛种植和弹性种植的特点,季节补偿能力强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危朝安说,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和条件,农业部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粮食生产的约束性指标,即播种面积不低于15.5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左右。若按照“十一五”期间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平均比重值38%计算,则2010年稻谷产量的指标是3800亿斤,较2005年的3612亿斤增加188亿斤。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粮食种植面积呈刚性减少趋势,同时耕地质量也趋于下降。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200万亩。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恢复粮食生产、支农惠农的政策鼓舞下,2004年至2005年,水稻面积已持续扩大了3500万亩,但进一步扩大面积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由于耕地质量下降将进一步制约水稻单产的提高。因此,实现“十一五”水稻生产目标,主要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北方超级稻肩负使命

    诚然,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专家指出,从品种上看,现有超级稻品种主要适宜于高产田种植,类型单一,缺少广适、高抗的早、晚型超级稻和中低产的一季超级稻品种;从配套技术上看,两系超级稻安全制种、实用轻简节本栽培技术仍需进一步加强;再从生产应用上看,因受现有超级稻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耕地条件的限制,短期内不可能在推广面积上取得突破。 北方,特别是东北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东北水稻历来以优质高产著称。在我国粳稻总种植面积中,东北稻区占45.5%以上。由于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因此在稳定东北粮仓地位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据记者了解,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创出了北方超级稻品牌,并已在生产实践、农民增收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辽宁水稻所也育成了超级杂交粳稻。这些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的育成,不仅证明沈阳农业大学提出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的正确性,而且为通过培育超级稻实现北方粳稻的第三次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自《辽宁日报》2006年11月3日第三版)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