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过,小雪将临。我们来到了凌源市喇嘛沟村。
山坡上的枯草在西北风中抖动。当我们爬上山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排排塑料大棚,从山脚起,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铺满了一面坡又一面坡,覆盖了一条沟又一条沟。
在市科技局长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一个个农户的大棚。鲜绿欲滴的青椒,紫花紫果的茄子,嫁接成活的黄瓜苗,含苞待放的百合,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与棚外的枯黄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主管科技工作的张副市长告诉我们,凌源市的保护地栽培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其中花卉4万亩,蔬菜16万亩,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说到收入,大棚的主人不无自豪地说:这个棚将近一亩半地,去年种黄瓜,净收入是三万六。当问到收入为啥能有这么多时,他说:“这要感谢农大,在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安装了滴渗灌,测土施肥,不但省工省事省钱,产量也高,品质也好,卖得上价。”
座谈会上,蔬菜花卉局的柳生局长认真地分析了凌源市保护地生产的形势。有了一定规模,也有深层次的问题:花卉品种单一,市场风险就大,急需引进和培育新品种,调整结构;蔬菜面向国际市场,农民急需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还有综合的集成的技术标准、生产规程。他说:“和马来西亚签了一个3万吨蔬菜的订单,大面积的技术指导,按照严格的技术规程来操作,压力很大呀!非常渴望农大有更多的教师、学生到这里来,有更多的研究项目拿到这里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在这里推广。”
这种渴望在建平县又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校在建平的科教扶贫工作已经坚持了20年,进入“十一五”,建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坚持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精品、突出效益的原则,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进一步接长产业链条,做大园区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黑水现代生态科技园区,已入驻企业8户,年底产值可达1.2亿;总投资3亿元、年加工肉羊100万只的鑫枫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建工程正在抓紧施工;投资5000万元的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工程已经竣工,教学工作有条不紊;马铃薯、优质杂粮、葡萄、肉羊养殖、生猪繁育“五大基地”建设拉开了序幕,有的已经初具规模。
所见所闻,让人感到,这里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既急促又扎实。基层干部已经从过去催要“三提五统”中彻底解脱出来,忙着引进项目和资金,引进优秀人才,引进先进技术。
抚今追昔,刘春田县长动情地说:建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沈阳农业大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建平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今天,建平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加需要沈阳农大给予更多的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持。作为基地,我们要把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搞得更好,为农业大学的师生发挥聪明才智搭建广阔的舞台。
朝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顾尚武主任说,有沈阳农业大学做技术支撑,朝阳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平不断提升。真诚地感谢农大把黄瑞冬、陈振武这样优秀的专家、教授派到朝阳来。可惜就是少点,最好多派些来,至少朝阳市的每个县区都派一位来。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急迫呼唤,学校党委书记郭明顺、校长张玉龙更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说,要说感谢,首先得感谢建平和凌源人民对学校的一贯支持和帮助。实行产学研三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是大学的责任,也是知识分子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看到这里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和坚实步伐,令人振奋。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统筹安排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组织和动员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投入到火热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做贡献,长才干。(宣传统战部 马传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