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杂交大豆之父”余建章教授
(记者 殷华 杨冬赓)沈阳农业大学余建章教授,是一个永远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勇闯新路、不断创新的典型。虽然环境坎坷,但他始终不渝地奏响着不屈不挠的“人生交响乐”。他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仍正演奏着“奋起拼搏”的第三乐章。
1947年,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在南京开始用盆栽大豆与芦苇塘中的野生大豆进行杂交试验。1949年7月来东北,学了8个月的俄文,就翻译俄文的经典著作,为他在1957年研究“不同光质与光周期对中国南北各地不同大豆光照生态型的影响”这个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根据这项研究的宝贵资料,在世界大豆遗传育种史上首创了“大豆地理远缘杂交育种”这个新领域,从而打破了束缚前辈们手脚的桎梏,大大拓宽了亲本的选择范围,使被冻结了近百年的全国各地的品种资源能随心所欲地起用,以创造史无前例的变异,甚至可以集两种矛盾的性状如抗旱与耐涝于一体。此外,他从英语资料中获悉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单粒后代选择法”,并首先在国内采用。就这样,使他在比同龄同行晚起步22年的情况下,跃居学科前沿。几年后,他在只有同行们1/10~1/5的土地、劳力、资金的情况下,成功地育成了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沈农25104”,它是一个多抗资源(抗病毒、抗霜霉、抗蚜、抗旱、耐涝),推广到新区农民赞不绝口。余建章因此被农民亲昵地称为“大豆王”。
“沈农25104”1986—1990年在辽、冀、京、津、鲁、晋、陕、新等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县推广了34多万hm2,创2.5亿元财富。它的足迹遍及最东边的吉林集安到最西边的新疆喀什,从最北边的辽宁沈阳到最南边的广东梅县。它可作春豆,也可夏播,还可以秋播。这是一个优质高蛋白新品种,弥补了普通大豆含硫氨基酸只有奶、蛋中含硫氨基酸的一半这个唯一缺欠,其含硫氨基酸的含量是中、美、日54个推广品种平均含量的194.3%。“沈农25104”还克服了普通黄豆缺点的优质高蛋白新品种。这也是史无前例的!此后,又育成了蛋白质含量高达45.47%的“20世纪辽宁蛋白质王”、“沈农8510”和半矮秆高产新品种“沈农8512”、“沈农8510”,这些品种花期长、适应性广,可春、夏两用,在天津宁河作冬麦下茬夏播,曾创4935kg/hm2的高产记录。由于余建章教授的不断创新,1990年他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科技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1978年他在地理远缘杂交后代中,在国内首先获得了大豆雄性核不育系,使他提出的“地理远缘、多系杂交、单粒后代、轮回选择”成为完整的育种新策略。由于他不对农民保密,为农民无偿提供不育系,使农民享受到了“坐收杂交豆荚”并可进一步选育的乐趣,余建章因此成为群选群育的带头人。由于对雄性核不育系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并解决了区别显性纯合体和显性杂合体的标记性状问题,使杂交育种成为可能。
1992年他以“大豆雄性核不育系选育及杂交制种法”为题,申请并公开了中国的第一个专利,因而被誉为“中国杂交大豆之父”。
1982年—1984年,他作为农业部的特派访问学者赴美深造,与美国的大豆细胞遗传与育种权威帕尔默博士和费舍尔博士合作研究大豆非整倍体。
1986年他以合作研究的论文“大豆非整倍体的研究”参与了在西安市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这是大豆方面的唯一论文。会议期间他与大麦平衡三级三体的发明人ramagh博士讨论了在大豆上利用平衡三级三体的问题,由于他在出国前已获得了胚胎致死黄化突变—“沈农2015(y12)”,所以结论是肯定的。
由于杂交大豆推广受制种成本和产量、质量问题的限制,他在经历了将近3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后,终于制定了把“地理远缘”与“半野生种丰产性状的充分利用”集合起来的“超级杂交大豆”的育种新策略。
2004年余建章教授获得了在世界大豆遗传育种史上史无前例的、单株花芽数多达1361个的超级雄性核不育系“沈农2018”。
2005年起他先后用高油、高蛋白、高异黄酮以及早熟大粒父本在保护大棚中与之杂交。由于其多花多荚性状在后代中的突出表现,2006年超亲的杂交大豆单株结粒最多的达753粒,粒重167g,若采用高肥稀植及各种相应措施,产量可达6750—7050kg/hm3。目前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专家组验收的“中黄13”最高产量仅为4686 kg/hm3。而在保护大棚中,每36盆单株,即可收到10800粒杂交种,可供次年0.27 hm2土地的生产用种。这个计划正在积极实施。除此以外,一系列突出性状的“超级豆”新品种也将陆续出圃。
1984年余建章教授从国外归来后,感到深加工是促进大豆生产的重要环节,于是大力提倡。1985年以后,他筹建了“沈阳市天菽大豆雄性核不育研究中心”,生产豆奶和“长寿168”口服液,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质廉价的营养品和“生态卫士”。
2006年余建章教授又通过研究把“异黄酮、皂甙、核酸、低聚糖、浓缩蛋白”集于一体的“豆宝宝胶囊”,目前已经通过中试,正拟联合可靠的投资者建厂投产。(摘自2007年第5期《世界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