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 田 守 望 者
“经济发展靠工业,社会稳定靠农业。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与水资源紧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取得大丰收以后,粮食生产很容易被忽视,引发粮食生产危机。”这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是一位农业专家对于农业生产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而说这番话的,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陈温福教授。
一、扎根大地,默默耕耘
1955年,陈温福出生在沈阳法库县榆树坨村。1976年,他被乡里推荐上了大学,在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沈阳农学院农学专业,他的这一选择,注定了他今后的事业都深深地扎根于这片黑土地之中。
踏进农学院的大门,他就如蜜蜂吮吸花蕊,一头扎进了学习中。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无限循环。大学三年,他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去过一次舞会。毕业留校后,他又发愤努力,两年后考取了他敬慕已久的杨守仁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他在父亲下葬后的第三天,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走进了博士研究生的考场。
杨先生对弟子从做学问到做人都要求极严。他要求弟子必须熟悉英语,而陈温福恰恰学的是日语。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从“A、B、C”开始,向英语发起冲击,仅过了两年时间,1987年他的英语就通过了博士学位资格考试;1992年,在仅有的“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5个名额的强烈竞争中,他又成为佼佼者,获得了赴英合作研究的机会。
他如一名在大川深谷中寻觅、发掘的探矿者,在稻作科学的实践应用研究领域不辞辛苦的跋涉。“北粳南引”,是一个早在50年代就惨遭失败的科研项目,但他和杨先生认准这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已经年届七旬的杨先生和他多次赴南方实地考察、实验,足迹和汗水遍布鄂、豫、皖、川等广袤的大地。在安徽农大的合作下,1992年终于攻克了40多年来无人攻破的科研难题,成功选育出了适于北粳南引的代表品种“中粳564”,该项成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他还围绕“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产育种”等研究方向,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近20项。
在他的日历表上,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一年365天几乎都用在了科研上。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他始终眷顾着家,1992年赴英合作研究,次年他毅然谢绝了英方的挽留,回国继续他的艰难攀登,把根深扎在中国的大地上。
1995年,“超级稻”研究进入关键阶段时,陈温福被确诊为肾结核,为他手术的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都惊呆了:右肾严重溃烂,主动脉脱落。医生慨叹:“要不是抢救及时,他会因动脉喷射性出血,两分钟内死亡”。可陈温福在医院只住了半个月,回到家也时时牵挂工作。不能上班就在家里用电话指挥,刚能下床走,就捂着未痊愈的伤口上班了。妻子劝阻,同事撵他,都无济于事,大家含着眼泪说他是铁人。
二、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在稻作科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他继杨守仁教授之后,在籼粳稻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等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所著《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一书,是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方面的第一部专著,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填补了稻作领域的空白,并成为全国超级稻育种的理论基础。
1996年,由他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创制出新株型优异种质“沈农89366”;育成了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也由此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1999年,第二代优质超级稻“沈农606”培育成功,当年即突破亩产800公斤,在保持“沈农265”超高产特性的同时,主要米质指标也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实现了超高产与优质的统一,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二阶段目标也因此提前三年完成!
如今,陈温福和他的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团队培育的12个超级稻新品种,仅在东北稻区就推广种植了1300多万亩,占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26%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高产田可达650至700公斤,比2005年东北水稻平均单产高出75公斤以上,增产幅度高达20%。此一项,预计每年可增产稻谷13亿公斤以上……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他曾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7年辽宁教育年度人物。今年3月份,他又获得第二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并到京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
三、心系民生,进言献策
2008年1月,陈温福教授高票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荣誉和成功一直低调的陈教授这次却是非常认真,他在准备进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同时,破例地放下了手中的科研工作,着手开始调查收集有关水稻生产和农民种植情况的一些数据。虽然,有些数据对于他来说早已了然于心,但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抄起手中的电话,不厌其烦的核实着一些具体的细节,非要做到没有半点疑问为止。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做事的一贯原则,自己认准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明白。“国家和人民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不能有半点马虎。”
作为一名关注农业发展、专注农业科研的学者,陈教授对中国农业尤其是水稻的生产有着非常全面的了解。针对前些年一些西方国家抛出的“中国粮食威胁论”,陈温福教授信心十足。他说:“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几年连续出台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粮食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中国的农业基础在不断得到加强”。但作为一名科学家,陈温福看待问题是客观的,在参加人代会之前,他对东北地区水稻市场和生产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后发现:丰收后出现的“谷贱伤农”现象又开始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粮食价格长期低价位运行。而且有行无市;粮食大部分积压在粮农手中不能变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非常规暴涨等,已严重挫伤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对此,他深怀忧虑,他把调查情况和数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形成了《东北粳稻市场现状及潜在的“口粮”危机》这份材料。
出席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期间,在参加辽宁省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他对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现状的深刻剖析引起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代表组决定要陈温福把这份材料形成“建议”提交代表团进行讨论。
基于作为一名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的责任心,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和数据,连夜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增加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投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建议”。他在“建议”中写道:1、国家应立即启动并适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粮农手中的余粮;2、立即采取断然措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台专项补贴政策,以削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3、研究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利益之间,在“谷贱伤农”与“谷贵伤民”的矛盾中,找到合理的平衡。
这一建议在辽宁省代表团内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经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闻世震同志递交到国办机要局,温家宝总理在阅读此建议后立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立即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并进行公布。
陈温福教授的建议,也引起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在参加人代会期间,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导报、农民日报先后对他进行采访报道。
回到学校的陈温福又回归于他的平静和专注,他又埋头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中。二十多年来,作为科学家,他一直在用智慧和学识,培育和播撒着希望的稻种;今天,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又心系着人民,用执著和责任守望着万顷良田。(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