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沈农要闻 >> 正文

    《中国食品报》对我校承办的2008年高等学校粮油学科教学研讨会进行连续报道

    【来源:    日期:2008/11/1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近日《中国食品报》连续两期对由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主办、我院承办的2008年全国高等院校粮油学科科研教学研讨会进行报道。

    10月20日《中国食品报》发表了题为《专家建言我国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文章,对会议研讨情况进行了介绍。

    10月23日《中国食品报》发表了题为《加强粮油学科建设 助力粮油产业发展》的文章,记者魏公铭专访我院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带头人李新华教授,对目前我国粮油加工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热点、焦点、盲点问题进行了探讨。(食品学院 刘俊生)

    附:10月20日《中国食品报》文章

    附:10月23日《中国食品报》文章

    专家建言我国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方向

    (记者 魏公铭)由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2008全国高等院校粮油学科科研教学研讨会日前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农业院校粮油学科以及粮油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为我国粮油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入统的粮油加工企业11977家,其中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数量及占总比例同比增加22%—56%;2007年入统的大米加工企业前10家总产量达472万吨,占入统大米企业总产量的10.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小麦粉加工企业前10家总产量达851.7万吨,占入统小麦粉企业总产量17.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数据说明,我国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已粗具规模。

    但同时,专家也表示,为促进我国粮油加工业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国家粮食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谢健在报告中指出:上项目乱,产能过剩;集中度低,企业弱小;产业链短,资源浪费;质量体系亟待完善;科学技术亟待创新已成为限制我国粮油加工行业发展的桎梏。谢健表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成为我国粮油加工行业的发展思路。国内粮油加工行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研究开发先进的节水、节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减小粮食产后的损失。开发能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的技术装备,如高效农用加工技术装备。研究利用常规粮食之外的资源,开发非常规粮食资源主食化技术,使非常规粮食资源主食化,如大豆、菜籽、杂粮(包括杂豆)主食化。加大投入开发生产安全、营养合理主食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广食用营养强化食品(含主食品)。开发高效、清洁的粮油生产技术及集约化生产技术和高效节能装备。同时还应着力开发利用粮油加工业副产物和废弃物转化为主物质能源技术。

    会上,专家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及满足市场需求提出了具体项目规划建设。其中,稻谷加工领域应重点发展项目有:南方主食米线(米粉)工业化生产项目、营养强化米项目、留胚米项目、发芽糙米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小麦加工领域应重点发展的项目有: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化生产项目、食品专用小麦粉和小麦预拌粉项目、提高小麦出粉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项目、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小麦粉改良剂项目、小麦胚芽和麸皮综合利用项目。玉米加工领域应重点发展的项目有:年产30万吨以上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聚乳酸等乳酸衍生物项目、年产5万吨以上玉米淀粉糖项目、年产3万吨以上玉米淀粉发酵产品项目、年产2万吨以上玉米变性淀粉项目、玉米淀粉基高档生物材料项目。大豆及油料加工领域应重点发展的项目有:日处理大豆1000吨以上浸出制油项目、日处理大豆100吨以上低温脱溶项目、日处理毛油300吨以上油脂连续精炼项目、油脂改性及专用油脂制品项目、脱脂大豆粉、组织化大豆蛋白、浓缩蛋白和新兴大豆食品项目、高纯度磷脂和维生素E项目、利用废弃油脂、油脚生产生物柴油项目、“双低”油菜籽加工及蛋白利用项目、特种油料综合开发利用项目、高含油料低温制油及食用蛋白开发利用项目。杂粮及薯类加工领域发展重点是:杂粮营养食品项目、杂粮功能万分撮项目、薯类淀粉及衍生物生产项目、马铃薯食品生产项目。

    加强粮油学科建设 助力粮油产业发展

    (记者 魏公铭)随着世界各国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以及我国对粮食产业的重视,粮油加工学科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粮油加工方向的课程;申办粮食工程专业及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高校逐年增加。然而,与这一可喜趋势并存的是,各高校间交流甚少,不少存在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仍亟待解决。在日前召开的2008全国高等院校粮油学科科研教学研讨会举办期间,记者专访了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带头人李新华教授,对目前我国粮油加工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热点、焦点、盲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我国食品及农业院校粮油学科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其在整个食品学科中处于何种地位,其发展前景如何?

    李新华: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之一。目前,设置该学科的高校较少,主要是几个工科院校。农业院校的粮油学科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科建设起步较晚。

    粮食和油料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但加工途径相对较窄,这使粮油加工学科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粮油加工逐渐从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粮油加工利用的途径不断拓宽,粮油原料的深加工与转化潜力巨大。随着粮油加工产业形势的变化,我国发展粮油学科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型、应用型。就粮油学科而言,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李新华:由于粮食工程专业目前仍不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范围内,我国在本科层次设置粮食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少,多数只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基础相对薄弱。而且,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涵盖内容过多,适合培养全面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因此,虽然学生就业选择面宽,但专业应用技能相对要差,对于那些特别强调专业性的企业的适应能力较弱。另外,目前企业生产技术要求高,且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专业应用技能不强的毕业生很难适应。所以,培养全面型且具备突出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当前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作为学校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您认为在这一领域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哪些症结亟待解决?

    李新华:国家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学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基础课程设置较长,专业课学时严重压缩,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系统;由于生产企业市场化,企业改制后管理严格、卫生要求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高、技术保密等因素,学生生产实习机会少,缺少实践机会,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动手能力下降,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此外,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岗位欠缺等,都是目前粮油加工学科发展中各高校遇到的共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科目多,基础课程多,本科生考研究生跨专业人数不断增加,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难衔接,培养高水平人才缺乏连续性,很难在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上形成系统的研究方向,塑造专业型的高水平人才。

    记者:根据目前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粮油学科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何?

    李新华:高校粮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粮油原料的深加工与转化技术研究可以充分利用粮油原料资源,提高主、副产品利用率,开发新型粮油食品,减少粮油原料的产后损失,拓展粮油原料的工业用途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另外,粮油学科的建设与合理利用粮油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工产业结构和市场产品构成、调整饮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粮油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我国粮油产业的发展,应在培养粮油初加工方面技术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粮油深加工与转化方面的研究型人才,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应加强粮油深加工与转化工艺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根据各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特点,在工科院校要侧重工厂设计、加工机械设备人才的培养;在农业院校要侧重工艺技术、检验分析人才的培养。粮油学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要适应企业发展现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