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沈阳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加入收藏
  • 沈农主页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沈农要闻 >> 正文

    学习陈温福院士 团结拼搏 钻研进取 开创水稻研究所新局面

    【来源:    日期:2009/12/10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2009年12月,陈温福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作为长期工作在陈教授身边的年轻教师,我们感慨颇深,深感这一荣誉和身份的来之不易,它饱含了陈教授多年的心血和汗水、艰辛与磨难、执著与寂寞。院士的造就堪比钢铁的炼成,它是一个千锤百炼、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陈教授是沈阳农业大学“文革”后杨守仁先生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也是杨先生培养的沈农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远比现在严格得多。在杨先生近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和“专而能博”的培养目标下,陈教授既兼修了栽培和育种两个专业,又在原有日语的基础上改修了英语,并且还专门赴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了一年的高级植物生理学,研究方向也选定为当时国内外水稻的热点研究领域“水稻理想株形的研究”。经过6年的顽强拚搏和刻苦钻研,陈教授打下了坚实的大农学和水稻专业的基础,也培养了广博的见识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更为可贵的是,塑造了献身农业的奉献精神和情系“三农”的人文情怀与品质。

    博士毕业以后,陈教授一度放弃各种从政机会,不为名利所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在水稻理想株形和水稻超高产育种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基础研究工作,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教委、农业部和辽宁省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高水平论文也频频见诸于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各种学术会议。此时,陈教授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水稻专家。1992年,陈教授以优异成绩通过选拔,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华青年科学家奖学金,赴英国Reading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合作研究。1993年回国后,陈教授从杨先生手中接过稻作研究室主任一职,开始主持稻作研究室的日常工作,出色的组织协调和科研管理能力迅速展露。1996年,中国超级稻在沈阳论证立项,全国超级稻协作网也随即成立,陈教授成为北方稻区的负责人。在这期间,陈教授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才华和领导能力,以其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境界,博得了大家的赞赏和认同,很快成为北方稻区的领军人物。在陈教授的多方努力和亲自带领下,北方稻界同行先后开展了“863”、“973”、“科技支撑”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卓著成果,北方稻区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也日益巩固和加强。在国务院批复的振兴东北的规划方案中,东北地区粮食战略基地的地位得到明确肯定。这些都与以陈教授为核心的东北稻作科技工作者的大团结、大协作、大攻关密不可分。

    陈教授经过三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拚搏,终于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以及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论著、成果颇丰,获得的科技奖励和荣誉称号不胜枚举。他所领导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被列为国家水稻区域创新中心、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A类优秀重点实验室,被公认为是北方稻区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他亲自打造和领导的科研团队也被公认为是一支作风过硬、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创新型优秀科研团队。

    正如杨守仁先生赠给陈教授的恩格斯名言“有所作为是人生最高境界”,陈教授算得上是“有所作为”的人,当选院士也可以说达到了一名学者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但陈教授谦虚地说,当选院士只是他前半生工作的总结,更是他后半生工作的鞭策,他将会继续努力为沈阳农业大学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陈教授三十年默默无闻、曲折漫长但又不乏丰收和喜悦的院士成长之路,作为工作在他身边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我们内心充满由衷的敬意和仰慕之情。我们将以陈教授为榜样,学习他大气、执著、无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继续发扬团结和谐共赢的光荣传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团队进步的关系,全力配合陈教授的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迈向新的征程,争取创造水稻研究所新的辉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新的贡献。(水稻研究所 张文忠,马殿荣,王嘉宇,徐海,赵明辉)

    审核人: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