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袁隆平》有感
以“抓周”的方式,而决定了一生研究水稻。如果这是真的,这个用来占卜的仪式就注定了一个伟人科学家的命运。
电影《袁隆平》,虽然是以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艺术方式开头,但在整个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是袁隆平用科学的精神破除迷信、打破宿命的拼争。
民以食为天,这是最朴素的人类生存法则,在饥饿的日子里,人们对于粮食更是视若神灵。所以,在那个思想偏执的年代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虽然是愚昧的、不科学的,但作为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可以理解的,是“人定胜天”思维常态的一种延续。
《袁隆平》却与这种思想背道而驰,他告诉我们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是不随人的意识变化而改变的。人类的主宰地位和智慧来源于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又经常抛弃一些身边最基本的常识。“万亩田”(亩产万斤粮食),这个至今人类科学水平都无力达到也根本不可能成为目标的数字,在当时却当作一颗颗卫星放上了天,并且通过最主流的信息渠道向公众传播。我至今不能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但我知道,信仰的力量是超过物质的,而迷信的力量更加可怕。
“我梦见我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样长,稻粒像花生那么大”,是的,袁隆平也有梦想,但他实现梦想的方式不是把水稻绑在高粱上,不是把花生粘在稻秧上。因为他知道,这是假的,是见不得阳光的。于是,他只有向大地母亲要,用虔诚的方式;向那一粒粒稻种要,用科学的方式。最终,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改变了这一粒粒生命种子的进化轨迹,打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不能远缘杂交”的学术迷信,也拯救了数千万的中国人民。
袁隆平是幸运的,他无意中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他找到了不育父本,他遇到了支持他研究的成书记,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让他免受批斗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正是这些幸运,才给他带来了在海南专心研究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能够容忍他不出成果而还能坚持的最大极限。
地球上的一系列荣誉,以及地球外那颗小星球的名字,我都不觉得是对袁隆平最好的回报,真正的支持我认为就是在人们思想疯狂的时候,能够不让人去砸烂他育苗的瓦盆;是在科研陷于僵持时,再给他多一年的时间;是成书记在烈日下送给他的那顶草帽;是给他派两个助手,给他一块不被人破坏的实验田。尊重,对知识分子来说比命都重要。
好在袁隆平成功了,这是一部喜剧,虽经历万千挫折,但终究修成正果的喜剧。今天,所有的科研人员、知识分子在观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感慨“那时搞科学研究太难了”,确实如此,我们今天更欣慰的可能不是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而是社会价值的重建和对科学理性的判断。也许,科研抄袭和学术浮躁还在广受诟病,但我仍然乐观地认为这是个例,就像沙尘暴和风雪,不可能阻挡科学的春天。(党委宣传部 安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