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辽宁省农委副主任孙轶、总农艺师陈国华、计财处处长马佩永、副处长高盛等一行4人来校,对我校承担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张玉龙校长、刘广林副校长、陈温福院士出席了汇报会,水稻研究所张树林教授、基本建设处处长张政利等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也出席了汇报会。
       会议由副校长刘广林主持。
       张玉龙校长首先在汇报会上作了讲话。张校长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代表学校和以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感谢省农委对沈阳农大、对该项目给予的大力支持,称赞省农委无论是从国家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方面,还是从沈阳农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对该项目支持都是支持到了点子上了。张校长也高度赞扬了陈温福院士及其率领下的团队为该项目所付出的辛苦努力。
       刘广林副校长在讲话中也深深感谢省农委对沈阳农大的支持,尤其是对省农委领导在项目实施以来多次进行指导,给予多方面、全过程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刘副校长还向省农委领导汇报了该项目实施以来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获得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该项目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获得和院士的产生都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会上,张政利处长代表项目组做中心汇报,从六方面详细汇报了项目实施情况:一是项目概况;二是项目实施建设情况;三是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四是项目试运行期间的组织管理;五是项目发挥的作用和效益;六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项目是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下达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为916万元,建设地点分别位于沈阳农业大学院内及辽中县城郊镇。学校专门成立了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张玉龙校长任组长,刘广林副校长和陈温福院士任副组长,小组成员有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该项目2007年启动以来在科研立项及交流合作、科研成果的取得、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共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项。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合作研究40人次以上,主持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次。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6项。育成通过辽宁省审定水稻新品种4个。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3部。创新中心固定研究人员由立项时的8人增加到20人,85%以上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职12人。建设期间培养(毕业)研究生88人,博士后出站3人,目前在读研究生103人,现博士后在站6人。该项目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建设期间,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基点每年辐射推广水稻面积超过了150万亩,每年增产稻谷7500万公斤,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425亿元。育成的优质超级稻品种在东北稻区的覆盖率超过60%,实现了东北超级稻由小面积试验示范到大面种推广应用的历史性转变,五年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提高14.9%。
       陈温福院士在进一步汇报中着重介绍了创新工作,并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高度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在水稻育种方面贡献大,推出了4个新品种。第二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并申报了农业部丰收一等奖。第三是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东北有5大稻作区按照他们推广的模式进行生产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科普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面对农业生产一线编辑出版的《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科普书籍,深得农民的喜爱,已三次再版。
       听取学校汇报后,检查组对于该项目实施以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是这一批项目中进展的最快、做的最好的项目,学校已交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答卷,这个项目交给沈阳农大我们放心。
       孙轶副主任在汇报会最后讲了话,强调了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沈阳农大这个项目做得很不错,在目前农业项目时间比较长、资金配套不容易到位的情况下,这个项目做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孙副主任同时提出,这个项目属于工程项目,应该注意资源共享问题,避免一些重复建设。第二,这个项目做的不错。辽宁农业目前能够打人的还是水稻。有陈院士牵头,辽宁这方面在国家就有地位了。今后辽宁凡是有关水稻方面的项目都要尽可能地往陈院士这里放,打造辽宁的品牌。第三,要发挥所有仪器设备作用,在这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列。(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