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沈阳农业大学2010届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生物科技学院的毕业生就怀着依依不舍而又充满离别伤感的心情来到学院里,取证书,向老师告别,接受老师的祝福。但他们谁也没有看到张立军院长,“他可是刚刚在昨天才为我们献完鲜花,难道还会吝啬这一次道别吗?”“张院长承诺要为大家送别的,他可是从不会食言的。”
   他们不知道,此时的张院长,正躺在医大二院的病床上,接受着紧急治疗。对他的身体检查结果确诊,他患的是胃间质瘤,需要立即做手术。送他到医院的同事震惊了,张院长昨天还工作到深夜,他会突然倒下吗?妻子更不相信这个结果,病成这样应该是很长的时间,怎么从没听他说过哪儿难受?可是,当这一切都确定无疑时,他身边的人都禁不住摇起了头:他,是自己累的。
         
                                     认死理,也能成为好领导
                ——他也许并不是出色的管理者,但他的执著,让所有人感动
 张立军做生物科技学院院长已经快10年了,1999年,在学院刚成立时,他是副院长。提到生物科技学院,农大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五合一”组成的学院,即由当时学校的生物技术中心,基础部的生化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植物生理教研室和刚刚从林学院分出来的蚕学专业组成,除了蚕学专业有学生外,其他四个部分都是公共课教学或科研机构,在学校里既不是老学科,也谈不上别的优势,学院刚成立时只有两个专业,科研经费也很少,没有人会把这个学院放在眼里,学院里的教师自己都感觉底气不足。
   2001年10月,张立军经过竞聘,出任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他的上任,应该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博士学位,有过出国经历,学术能力比较强,年纪轻,又是上一任的副院长。但也有人却并不看好他这个任命,因为在大家印象中,张立军是一个搞学术的人,他为人直,认死理,不会变通,是一个地道的书呆子,管理这样一个学院,要做一个和方方面面打交道的院长,恐怕是不行。选择他,更主要是因为这个人人品正,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凿”劲,可能会带着大伙闯出一片天来。
   一晃,近十年的光景,生物科技学院可是今非昔比了,虽然办公场所还是在老主楼里,学院成立时的老教师们也大都还在,但人们的心气不一样了,教师们都在铆着劲搞研究。当初建院时,学院全年科研经费不足20万元,现在的生物科技学院,教师正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有13项,光是在2010年,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资助380万元。自2002年以来主持的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再提起生物科技学院,外面的人的评价也不一样了,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生物学院这几年发展得真不错”。
   而说起生物科技学院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院长张立军的付出。在做院长的这些时间里,张立军一直在以一个非常人能承受的工作强度在承担着这份职责,他是以一种近乎玩命的敬业精神在与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在对抗,每天,他很早就来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几乎就不动地方。他的家在校内住,但是他中午经常不回家,弄点饼干或几块糖果就算是午餐了,每周一的晚上实验室开例会,就干脆一直挺到八、九点钟,十年如一日。学生们劝他多活动活动,他的辩解是“生命在于静止”。他不光自己玩命工作,对于学院的年轻教师,他要求也极为严格。就拿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件事来说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基金委设立的科研项目,级别高,经费多,对于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非常大,但申报难度也大,很多年轻教师都是望而却步,但张立军不这么认为,不给自己加压,不参与,就永远没有机会,他要求:全院所有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必须全部申报,谁放弃,要亲自找我说明理由。在他的“高压”要求下,全院40多名教师都申报了,40多本申报书,他每一份都认真地看,都非常详细地提出修改意见,这么大的工作量,放在一般人身上是难以想像的。可这份坚持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先是他在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接着的两年里,生物科技学院又有11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极大地增强了年轻教师们的申报信心和积极性。而对张立军来说,这份执拗,值了。
   学院取得的这些成绩,不是张立军一个人的功劳,但他作为一只领头雁,在学院学术风气的扭转中,在全院师生自信心的树立上,在学院事业的快速发展中,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不会否认,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事业上,他为这个集体的改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家有意见,我来做试点”
      ——他对自己苛刻,对别人同样苛刻,但要求别人做的,他总是先做到
在互联网上曾热传过这样一个帖子:生物工程是21世纪最有前途但又最尴尬的专业。说的是,生物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很高、在大学学的知识很前沿、但就业率却很低。这种情况,让身为院长的张立军非常难受。按理说,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他可以有很多理由不操这个心,市场需求少啊,毕业生期望值高啊……但张立军不这样想,学生是我们培养的,我们有责任帮他们找到好工作。他开始用搞学术研究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企业不愿要我们的学生?通过和本科生深入接触后他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会表达,不会写东西,学习能力差,在目前的灌输式教学中没有掌握真本事,一句话,我们的“产品”有问题。怎么办?光靠几个辅导员管理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让广大教师负起责任来,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学进来。要想“产品”的质量高,必须在教学上有改变。在张立军的倡导下,院学术委员会经过调研和反复的讨论,最终形成了“生物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五项实施方案”,即“本科生‘讨论式教学’实施方案”、“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施方案”、“本科生学术演讲能力培养实施方案”“本科生二阶段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
   方案在提交院教代会讨论时,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因为实施这些方案,需要教师们付出更多的劳动。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拿“本科生二阶段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为例,“方案”规定:指导教师第一学期要指导学生熟悉学术写作形式和规范,第二学期要指导调查报告的写作,第三学期指导读书报告的写作,第四学期指导研究论文的写作,第五学期指导外文文献翻译,第六学期指导开题报告的写作,第七学期指导课题进展汇报的写作,第八学期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学院自行设立的,工作自然要教师们承担。大学的教学不比中小学,大学教师通常是上完课后夹包就走,然后进行期末考试,现在则要每时每刻都要想着指导学生,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这还不算,所有这一切劳动,连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一些老师想不开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用无私奉献来要求人,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张立军在这个问题上很强硬:实施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外一些先进的大学就是把“导师制”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要想学生质量有提高,就必须要做出改变。他说:“实施本科导师制,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能见效的,这是个长期过程,可能要三年、五年才能出成果,如果没人同意,我先当志愿者,我先带几个学生,随机抽选,让大家看一看效果。”全院教师最终被他说服了,感动了,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2010年12月13日,在张立军上班后不长时间,学院学术委员会把“五项实施方案”经过第八次修改,提交学院教代会讨论,那一次,教代会代表全部举手通过。
用真情营造温馨
          ——我们不是为能多发多少钱而快乐,但我们很享受集体的温暖
 生物科技学院是农大最年轻的学院之一,学院的资历浅,也没有什么老本可吃,这几年虽然条件改善了,但都是用在教学、科研和购置仪器设备上,学院的经费使用一直很紧张。每逢节日,别的学院可能会给教工一张购物卡,生物学院只能给教工买二斤葡萄、或是二斤月饼、二斤粽子,大家习惯了,也不把这个当回事。
   学院这些年从外面引进了不少年轻人,也送出去不少人学习进修,这不仅改善了教师的学缘结构,也确实给学院带来了不少生气。可如何让这些“外来的和尚念好经”,不至于水土不服,学院班子也真动了一番脑筋。刚来的教师没有研究经费,学院的领导就把自己的经费拿出来支持年轻人,并尽可能早地确定他们的学术方向;有的教师在外读博士五、六年,学院其他教师就要承担起更多的工作量,这都需要学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而事实上,这种关爱也很快得到了回报:2010年,学院共有8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从外校引进的博士、博士后3人,在校外培养的博士、博士后3人,在校外完成博士论文的1人。
   学院里的年轻人爱好体育,一有球赛,崭新的球服整齐划一,精神抖擞,殊不知,买衣服的钱大部分都是自己掏腰包的。但人们的心气足,一到比赛,大家都克服各种困难准时到场,啦啦队、服务人员一应俱全,小伙子们也很争气,先后夺得过篮球赛冠军、排球赛冠军。有一次,在获得男篮亚军后,大家心里不服气还不忘调侃自己:我们是篮球场上科学研究搞得最棒的。
   2010年暑假,学院工会把多年来积攒的会费拢在一起,计划组织一次外出旅游,张立军院长对这个提议也非常支持,因为这也是学院建院以来的第一次暑期旅游,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不仅能让教工在一起多交流,也可以舒缓一下大家一直绷得很紧的神经。可是在启程前,张院长病倒了,开始院工会主席只听张院长说有事去不了了,可最终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院长的病情,但他们都在恪守院长及其家人的叮嘱,没有把这个消息扩散。大家彼此都在心里埋藏着这个不好的消息,当旅行团队在登到泰山顶上后,几个知情人不约而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默默为张院长祈祷,祝他早日康复。
“我对家庭有着深深的愧疚”
               ——这些年,我一直都不怎么顾家,对家人我欠得太多了
张立军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全力以赴的人。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他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学院的行政工作,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又带着十几个研究生,不管哪一项工作,他都是在用全部的努力在完成,而对于家里,他却是什么事都不管,平时,家就是他的宿舍和食堂,在家里的时候,他的绝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坐在电脑前弄自己的东西,家里的事都是妻子一个人在操持。妻子的身体也不好,要经常到医院去,可张立军几乎就没怎么陪过。十年前,儿子因为感冒治疗不及时而引发急性脑膜炎,他没有管得上;三年前,妻子的母亲因患脑血栓而生活需要人照顾,他同样没有多少时间。他病倒后,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妻子身上。在张立军住院的时间里,妻子更是心力交瘁,她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什么人活着是这么累啊?”是啊,在短短几年里,承受着这么大的变故,不但要护理病重的母亲,还要照顾好儿子,现在丈夫又倒下了,放在谁身上,能够承受得了呢?
   当张立军在医院手术完成醒过来后,当他看到日夜陪护着自己而更显憔悴的妻子时,心里充满了愧疚:“这些年来,我一直就没怎么顾家,我对家人欠下的太多了。”
因为爱,我选择离开
            ——我本想坚持完成本届任期,但对这份职责已经深感力不从心
2010年7月30日,张立军出院了。9月份,新学期开始后,他又上班了,他的脸色苍白,人也比原来小了一圈。虽然不能够像以往一样全天在院里,但他基本每天都到班上。组织实施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把两年多来一直在完善的“五项实施方案”经过最后一次修改,提交学院教代会讨论通过……
   因为胃间质瘤易复发,术后需要长期服用靶向药物预防,同时也需要放松的心态、规律的作息、正常的进餐和低强度的体力付出。这里面的每一项要求对张立军来讲都是一个新挑战。他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也无力再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12月29日,他向学校党委组织部递交了辞职报告。“按本届学院班子的任期,今年底或明年初将进行换届。我本想坚持完成本届任期,虽然我已尽力,但对一些紧迫任务的应付仍觉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院的正常工作和发展。”
   张立军的辞职报告很平静,但对于这个决定,他的心里却很挣扎。其实,早在发病之前,他就有过要辞职的想法,“行政工作太操心了,我想静下来踏踏实实搞研究。”但最终他还是坚持下来,因为,对学院发展的牵挂还是让他难以轻易割舍。
   “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这是学院领导班子和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有幸见证了这个过程……过去工作方式上的不妥,还请大家多包涵。”这是他在党委宣布他不再主持行政工作时的表态,哽咽的话语真实地表达了他此时的不舍和深深的留恋。
    
   后记: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张立军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和获得的课题项目在学院都是最多的,但与此相比,他头上的光环和获得的荣誉称号少之又少,他也从未在学院年终考核中获得过“优”,因为这是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领导班子的决定,评优的机会要留给其他的教师。己欲立而立人,他把荣誉让给了别人,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2011年3月,学校党委决定,面向海内外招聘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并最终任命,这是沈阳农业大学历史上第一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具体职位。而生物科技学院用10年时间所取得的巨大跨越是能促成此事的最重要成因。                 
                                                                   (党委宣传部 安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