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共有51项申请项目获得资助。而在获资助的名单中,以张志宏教授为带头人的“果树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中,共有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尤为引人注目。
    近日,本报记者拜访了张志宏教授,就科学研究工作对他进行了采访。

 
                              关注科技最前沿,才能获得创新思维
   记者:在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选中,“果树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中,有5个项目获得资助,作为团队负责人,您能谈一下目前团队的科研情况吗?
    张志宏:“果树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团队是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也是校学术创新团队,现有固定人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团队围绕果树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常规技术相结合,主要针对多年生无性繁殖果树的遗传变异特点和进化规律、果树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和鉴定、果实品质形成分子机理、果树砧木分子育种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 
   记者:您在近几年已经主持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您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张志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进行资助,对于学术创新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我看来,项目的学术创新思想是最重要的,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也很重要,就是说“本子”也要写得好。当然,项目的成功更多的还要靠努力、认真地做好研究工作。 
   记者:在您看来,科研的创新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张志宏:关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我觉得有句古话说得很好,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也常常跟我的团队成员和学生说这句话。对于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言,我本人的体会是,经常关注科学前沿的文献是产生学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我在读研究生时,连什么是SCI都不知道,看的科技文献也很少,涉及面比较窄。现在则要经常阅读外文文献,而且要看本学科领域内最新的最权威的文章。经常看学术文献就会把握当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热点问题,对于申报课题和确定学术研究方向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开阔视野,才会有创新思维。但是光看也不行,还要勤于思考,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学术思想。 
   记者:您所带领的团队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张志宏:国外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比国内做得好,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科研理念,二是人才,三是环境。比较西方油画和中国画,我们可以看出,油画注重写实,而国画重在写意,油画与国画的差别很准确地反映出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西医和中医上。我们过于追求科研目标的实现,而轻视或忽略科学问题中关于机理的研究,结果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研做得好,除了要有创新的学术思路之外,还必须有优秀的人才。没有人才,事业就不能延续,就不会出大成果。去年,我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留学,所在实验室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基本都来自于国内外的重点高校,他们的先天秉赋和教育背景本身就有着很大的优势,再加上有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所以做成大成果就比较容易。一个团队,一个科研集体,有没有发展潜力,不单要看领导者的知名度和四、五十岁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更要看三十岁左右年轻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如果没有优秀的青年人才,即使有很好的科研思路,可能在实际中也很难实施下去。
    进行科学研究还要构建科研环境。如果没有好的科研环境,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人才梯队就不可能形成。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肩上的担子比较重,他们除了科研之外,还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以及管理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让一个人同时去做两三个方面性质不同的工作,往往难以做好。现在,很多三十多岁的青年老师很难有时间亲自做实验,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
                    搞科研既要有创新,也要有传承,更要有责任感
   记者:您是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草莓是您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学术方向。但草莓不是大的栽培树种,草莓研究所受的关注度也不够,有没有想到过改变?
    张志宏:科学研究需要创新,但更需要继承。我校目前的草莓研究是几代人努力探索才得来的结果。早在1954年,邓明琴先生就开始进行草莓研究,是国内开展草莓研究的第一人,我校的草莓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确,草莓作为小树种,其影响力相对较小,但科学研究需要继承和发展,不能因为受关注少,经费少就不去做,科研工作要有责任感。 
   记者:您的两位导师——景士西教授、吴禄平教授都是果树学科中取得过重大成果的学术前辈,他们对您有哪些影响?
    张志宏:景老师和吴老师都是在学术领域内有很高造诣的大家,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也决定了我做学问的态度。景老师一生追求真理、求实创新,所著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一直是国内园艺学重要的教材。吴老师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在果树遗传育种和果树产业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理念,他主持完成的“草莓脱毒苗工厂化生产及立体高效栽培新技术”于2001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吴老师特别能为年轻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而他对我家庭的照顾,以及在生活上犹如父亲般的关心也是我能够潜心做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力。                 
                              生产实践是科研创新的根源
   记者:如何处理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张志宏:我们是农业院校,所以开展的基础研究绝大多数是应用基础研究,很少是纯理论研究。我所在的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得比较多一些,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果树遗传育种一直是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在过去,老先生们主要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果树遗传育种的研究,而现在,我们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果树遗传进化和育种的研究。二是我们这个团队年轻人比较多,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年轻人从事基础研究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记得有位院士曾经说过“四十岁以后再考虑产业的问题”。
    对于科学研究,我一直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期刊文献中学习新知识,更要到生产实践中学习,去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团队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基本上都源自生产实践,研究成果和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比如,针对传统草莓病毒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的问题,我们开展草莓病毒分子检测的研究,建立了利用PCR快速、灵敏地检测草莓病毒的技术体系,为草莓无病毒种苗大规模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再有,我们在草莓组培苗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发现组培苗广泛存在表观遗传变异现象,目前正在从microRNA和DNA甲基化的角度研究组培苗发生表观遗传变异发生和调控的机理,为组培苗的应用提供依据和保障。 
   记者: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学者在申报奖励时处于劣势,您想过怎样去克服这个问题吗?
    张志宏:目前,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获得的主要是科技进步奖,如果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可以申报自然科学奖,但是竞争对象是综合性大学的生物学院或医学院,与他们相比,我们肯定处于劣势,这是客观事实。我觉得关键还是我们在基础研究上做得不够好,目前我们正在积累,为将来申报自然科学奖做准备。
被访人档案: 
        张志宏: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教育厅“果树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学科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方向带头人。
    曾获“辽宁省首届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近五年来主持各类课题12项,经费近500万元。
                                                                        (党委宣传部   安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