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沈农,银杏绽绿,槐树飘香。虽然今年的气候有些异常,但短暂的低温仍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和煦的春风吹过,沈农的校园又是春色满园。新图书馆已经投入使用,全运会体育馆刚刚完成测试赛,学科楼群建设正一点点接近尾声,绿化工程全面铺开,置身于这个历史悠久而又崭新的校园中,你能时时感受到每个角落里发生的新变化,时时感受到广大师生身上焕发出的朝气和活力,时时感受到这所学府在经历了建设之后所展现出的新气象。
“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硬件条件落后和历史遗留问题,“补欠账,打基础,求发展”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个奋斗目标。
2011年2月,《沈阳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交学校教代会通过。在这个十易其稿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校园基本建设,三是学科与专业结构优化。
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发展首先要认清主要矛盾。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分析校情,查找问题,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学校党委在2011年1月14日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硬件条件落后和历史遗留问题是学校当前的主要矛盾,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集中在硬件不足这个短板上。
事业要发展,不解决主要矛盾肯定不行。欠账要补上,基础要打牢,解决硬件缺失,启动硬件建设,是谋求事业发展的突破口。2010年底,学校决定启动实施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这是我校历史上第一次从校区全局角度出发进行的高标准、高质量、前瞻性的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而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得益于学校抓住了沈阳市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千载良机,正是借助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学校的土地整理、校园规划建设才能顺利启动,通过体育场馆建设,扩大了学校的面积,还拉动基本建设,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新校园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只有抢抓机遇才能实现发展,只有只争朝夕的劲头和三步并作两步走的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学校的建设才会如此神速、日新月异。
从2010年12月14日正式向沈阳市请示建设第十二届运动会备用场馆开始,到2011年1月22日沈阳市确定我校体育场馆为全运会正式比赛场馆;从2011年3月18日开始对学校东南三角地进行拆迁,至6月15日全部清理完毕。沈农人用热诚和智慧在窘迫的条件下选择了前进的方向,又沿着这个方向披荆斩棘、稳步前行。
如果说,“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是沈农人用赤诚之心编织的寻求发展的梦想,那么,科学规划,抓住“十二运”体育场馆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则让沈农实现跨越发展梦想成真。
2011年7月26日上午,全运会体育场馆举行奠基仪式,浠浠沥沥的小雨一直下个不停,人们都在抱怨天公不作美,可当奠基仪式开始时,连绵不断下了整整一晚的细雨戛然而止,太阳普照,彩虹当空,如果不是机缘巧合,那一定是沈农人谋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感动了天地,赢得了上苍的眷顾。
硬件由短板变成支柱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万平方米的新建设施,让沈农的硬件条件打了一个翻身仗,建筑面积翻了一番。硬件,这个曾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现在变成了沈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柱和依靠。
2011年4月20日,为确保建设顺利进行,学校党委决定成立新校园建设指挥部,负责新校园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张玉龙校长担任总指挥,刘广林副校长任常务副总指挥,成员包括14个部处的负责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基建处。4月26日,风和日丽,在礼炮轰鸣声中,新校园建设正式破土动工。以图书馆奠基仪式为标志,学校基本建设的大幕全面拉开。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刘广林副校长就没有当过一天的“领导”,不单要和上级主管部门请示协调,有些审批的手续还要他亲自去跑,在新校园建设工程的启动过程中,光审批手续就办了一百多项,这些手续中,有很多都需要他亲自出面才能办成,在动迁前陵堡时,为了等省里一个部门领导的签字,他在会场外站了整整一个上午。
虽然指挥部的人员已经百分百地在尽力工作,但刘广林心里总感觉不踏实,因为他是总负责人,他清楚工程的任务量,“摊子太大了”。在2012年的上半年里,他既要张罗校庆的事,又要保证校园建设按进度和质量完成。校庆前两个月,他基本上很少回家,早晨天刚放亮,他就到工地上检查,白天要协调落实具体工作,晚上可能就到外地去联系校庆的事了,为了省事儿,夜里就睡在办公室长沙发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用默默奉献表达着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恩。
想和刘广林谈谈新校园建设取得的成绩时,他开车绕着校园转了一圈,“去看看张政利处长他们吧!”
几次采访张政利,都是在基建工地上,红色的安全帽,灰色的运动鞋,因为长期太阳照晒,国字形的脸上黑里透红,指挥部的人都说,张处长的脸色是“沈农校园里最美丽的颜色”。同事们总结,张处长身上有三个特点:一是硬实,干多少活都能挺住;二是心思细,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都能安排妥当;三是心大,不管有多大的事压在身上还能笑出来。跟张政利说起这事,他嘿嘿一笑,“那咋办?学校要发展,不真刀真枪地干哪行啊!”
工程科科长刘洋是跟着张处长跑现场的,据他讲,张处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六晚七,没有节假日,中午不休息。这还不算,有时候要是赶上个招标、报件,加班到十来点钟是经常的事,一天有十几个小时都在施工现场,晚上,身子虽然回家了,但心思还留在工地上,工程紧的时候,“夜里做梦都是施工的事”。当然,在指挥部里,绝不是张政利“一个人在战斗”,其他人虽然不像张处长这样操心,但工作上却一点都不轻松:副处长李海是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在同事们眼里,李海是一个埋头苦干的“老黄牛”,虽然年龄不大,但工作踏实稳重,基建处人手少,所以,工程技术上的事,都要经他的手,从工程量清单计价审核、技术对接、方案审查、项目论证,到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审查,他把科员、科长、副处长、总工程师应该干的活都干了。李海是“技术大拿”,手里有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资格证书,施工单位的人说,光凭这俩证,一年就能挣10万。对此,他一笑了之。李海每天工作都要到八、九点钟,晚饭基本都是弟兄们帮他带回来的。李国忱老处长返聘后负责北山基地建设,整天耗在工地上;在外面挣高薪的70岁的电气技师也回来帮忙了;孙振国办手续跑过的部门不下30个;王吉磊办理的文件、通知将近500件;牛健的婚礼一拖再拖……老大姐叶新说,上班已经成了大家的默认状态。新校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一共有18个人,在职的、返聘的、借调的,每个人身后都有一长串感人的故事。
在建设指挥部,每人手里三本手册:时间表,每周工程进度表,廉政手册。时间表全是用倒计时,“距离图书馆竣工多少天?距离校庆多少天?距离全运会开幕多少天?”相配套的每周工程进度表上,一律“5+2”,7天工作日,每一天的工作任务都非常明确具体,根本没有星期天;一本《工程建设领域风险防控手册》,是从新校园建设指挥部成立那天就配发的,学校党委的要求是:大楼盖起来,干部也要成长起来,绝不能倒下。
刘广林说,在新校园建设过程中,有些事想办成难度非常大,“乍一眼看上去,99%办不成,但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做,要不哪有那么多现成的事等着你啊?”认准的路,就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这种“坚韧不拔、坚持发展、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坚持事在人为”,就是在新校园建设指挥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农大精神”,就是学校取得快速发展的法宝和武器。
2012年10月,北山科研基地竣工,54栋沈农自主研发的日光温室投入使用;今年1月,新图书馆全部竣工;3月,全运会场馆建设全部竣工;3月,新校园建设一期工程17栋共20万平方米建筑全部竣工,学校的基本建设打了一个翻身仗。
省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党委书记在看到我校基本建设的进展后,非常感慨地说:“正常来讲,两年的时间,连建设的手续都办不完,而你们却能把楼盖起来,这只有农大才能办到啊!”用别人办手续的时间来完成建设任务,就是在“农大精神”鼓舞下所产生的“农大速度”。
今年4月27日早8时,学校领导和各单位的代表一同聚集在服务中心楼前,欢送刘广林到八一剧场领取“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奖章”,是为在社会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颁发的个人奖项,而在沈农人眼里,这枚沉甸甸的奖章,不仅是对刘广林副校长在学校建设中所做出突出贡献的奖励,也是沈阳农业大学两年多来建设发展所取得成绩的缩影,是对以他为代表的新校园建设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的褒奖。
用汗水描实沈农的版图
从新校门开始,沿着全运东路,经过全运会体育场馆,到达东北门,再沿着全运北路经过北山科研基地,向西与神农路相交,如果算上规划中从新校门到西侧门的全运西路,这是一条闭合的优美曲线,这条路围实了核心校区的版图,也圆了几代沈农人的梦。
新校园建设从搞动迁开始,动迁的地方,正是前陵堡。提起前陵堡,这是农大人的一块心病:低矮连片的平房,脏乱不堪的废品站、加工厂、牛圈,多少年来,农大人一说到这儿,是既羞又恨又无可奈何,所以,动迁前陵堡,几乎是所有沈农人的愿望。可谁都知道,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张政利的电脑中,至今还保存着2001年和2005年设计的校园建设规划的几套方案,在这些规划图中,现在全运场馆的位置上,要么是用一片树影占据,或者干脆就是一段虚线,问起当时设计时的考虑,张政利道出了难言之隐,这个位置就是原来的前陵堡,因为当时还没动迁,做规划时,如果不把这块地方规划进来,那就是一处缺口,非常难看;而规划进来,也只是一种理想方案,一厢情愿,啥时候这块地能收归学校?能不能收回来?谁也说不准啊!“现在好了,前陵堡动迁了,农大终于可以把美丽的面容露给世人看了!”
今天,站在新校门这个起点上,沿着全运东路,经过全运会体育场馆,到达东北门,再沿着全运北路经过北山科研基地,向西与神农路相交,如果算上规划中从新校门到西侧门的全运西路,就是一条闭合的优美曲线,这是一条从荆棘中开辟出来的新路,也是沈阳农业大学核心校区的版图线,多少年来,一直是农大人进行校园建设规划的一个梦想,而当这条清晰而又饱满的轮廓线真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沈农人多年的梦圆了。从新校门向东望去,全运路两侧已经郁郁葱葱,透过还未郁闭的树冠,全运会体育馆露出了那条如鱼脊般的银色屋顶。这段距离,在两年之前还是可望而不可及,今天却是如此清晰、如此接近,走在这条路上,银杏树刚刚发出绿叶,紫杉、油松正抽出嫩绿的枝条,这条路是我们的迎宾路、景观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一处接一处的崭新楼群,全运场馆、图书馆、学科楼,这是一条沈农人展示建设成果的康庄大路。
发展是硬道理。硬件建设,内涵提升,实现跨越,这是学校党委在“十二五”开端设立的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我们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第一个目标,现在,第二项任务已经强力启动,虽然,内涵的提升任重道远,但在新校园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沈农精神”,已经让全校师生充满自信,这种前进的动力,已经形成新的“农大速度”,催动着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沈农已经习惯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硬件是前提和保障,沈农人开始寻求内涵建设质量的提升:从辽宁省攀登学者的“四连中”,到9名“特聘教授”脱颖而出;从各学院、各学科“照镜子”“摸家底”、科学定位,到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内涵建设规划,沈农人重振辉煌的热情和力量开始凝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愈发自信和坚实。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大楼建起来了,一定会有更多的大师快速涌现。
从新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感悟:只有坚持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只有坚定信心,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持事在人为,才能成就复兴的伟业。
沈阳的绕城高速公路从校园的东侧穿过,在这条人们习惯于称为“东三环”的高速公路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校园里的全运会场馆、学科楼群和整个新校园的建设场景,这是很多农大人都曾经经过的路段,谈起经过时的心情和感受,一位学校的老教师这样形容,以前是“尴尬”,现在是“荣耀”。
森林式校园充满鸟语花香
新校园绿化工程将按照“桃李芬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思路,建设成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森林式生态景观,让绿色满校园,花香满校园,果香满校园。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4月26日,是沈阳气象意义上进入春季的第一天。这一天,沈阳农业大学新校园绿化工程全面展开。
按照学校的规划,新校园绿化要尊重校园的自然现状,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决定了新校园绿化工程绝不是栽树苗这样简单。
校园管理科副处调王荣山是被紧急抽调到建设指挥部的,他干了二十多年的绿化工作,对校园绿化情况了然于胸。“学校老校区的绿化风格要延续到新校园绿化中,就一定要注重老、中、青树木搭配,乔灌木相间、针阔树混交。” 图书馆是新校园的核心建筑,移到这儿的,都是比较名贵的树种,在移植一棵大云杉时,现场施工的负责人感叹说:“农大的树可值老钱了,就这棵云杉,少说也能值三、四万块,而且树型这么好的,想买都没处买啊!”5月20日,施工人员移栽位于桑树园里的一棵“银杏王”,这棵胸径足足有46公分的银杏树,树龄至少能有五、六十年,移这棵树,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令人惊奇的是,这棵银杏树上的大喜鹊窝,在移栽过程中居然毫发无损。院士楼前,是一片新移栽的果树,家杏、李子、枣树,枝枝丫丫,已经是绿满枝头,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些果树今年就能结果,到秋天,在院士科研基地中稻香满园时,这块果园里也应该是一片李熟枣红、硕果累累。
在王荣山手里,有一份新校园绿化移栽树木的清单,清单上详细记录了移栽树木的时间、树种规格、来源和栽植地。在新校园绿化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共移植了2660棵,其中有1750棵是就近从校园内部进行移植的,节省的树苗钱,保守估计也有300万元。指挥部在引进树种上做了很多尝试,从山东买来了枣树,栽上了辽西的大扁杏,还特意从大连运进了几棵雪松,“这东西在沈阳能行吗?”王荣山笑了,“农大的风水好,试试吧。树木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原来一直以为法国梧桐在咱这儿不行,但校园里栽的梧桐树,不也活得很好吗?当然,雪松要是真能活,在沈阳也算是个创举了。”
刘广林副校长介绍说,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新校园建设绿化将按照“桃李芬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思路,要达到“十里路,百种树,千亩地,万株绿”的绿化目标,建设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森林式生态景观,让绿色满校园,花香满校园,果香满校园。
清晨的校园中,方正学廊、学思亭里书声琅琅,这是大学生们晨读的时间;傍晚时刻,在镜水台广场、叶之帆广场,既有老师们散步的身影,也有孩子们嬉戏的笑声;沿着天柱山路向东,吃过晚饭的师生络绎不绝,或缓行,或疾走,很多人在图书馆前、全运场馆旁流连,指点着校园里又栽上了哪些树,又开了哪条路,还有心急的,踩着砂石、顺着还没完全铺好的全运东路一路走下去,迫不及待地感受着学校里一天天发生的新变化。清爽的晚风中飘过缕缕花香,校园里新栽的树儿绿了,整个新校园绿了,沈农人的心里也充满了绿色。
迎着春光,校园里新栽的树苗枝丫已经抽条吐蕊、绽苞萌芽,虽然颜色尚显稚嫩,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很快将会是浓绿一片。 (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