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公布后,水利学院青年教师苏芳莉作为副教授一举拿下省科技一等奖,在全校引起轰动。随后,学校为激励更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破例召开2014年度教师聘任委员会第二次例会,评聘苏芳莉教授职称,再次激起了全校师生对苏芳莉成功经验的学习热情。近日,按照水利学院领导安排,正在美国学习访问的苏芳莉教授专门来信,向全院青年教师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工作经验。(党委宣传部)
苏芳莉教授来信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已经有五十天没能和大家见面了,十分想念!
我现在佛罗里达大学Phelps Lab实验室学习,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Dr. Howard T. Odum 是国际生态学奠基人之一,全世界大多数生态学都是Howard兄弟两人著作的译本,所以这里是个水平很高的科研场所和平台。目前我在跟外导 David Kaplan博士学习R程序下的模型分析,也是很前沿的利用模型进行大数据处理的方法。很多人都说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分析年代,希望这里的所学能够给我们的团队或者以后能帮助大家解决些具体的科研问题。
上周接到学院领导的邮件,让我在全院青年教师座谈会上跟大家做个交流,我感觉很惶恐,谢谢学院给我的机会。我很愿意把自己这些年做科研的感想和大家聊聊。经验谈不上,更多的是抛砖引玉,也希望把我走过的弯路总结出来,让青年老师们尽量少走一些。
一、关于做科研
做科研有以下8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要尽早确定科研方向,并持之以恒
我是2002年参加工作的,之后大概有三至四年的时间主要精力放在做水保方案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当时科研起步并不高。现在回想起来确实走了段弯路,应尽早明确科研方向。现在和一些青年老师聊天,听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没有思路”, 如何确定将来的科研方向比较迷惑。我记得学院曾邀请陈温福院士来跟全院老师座谈,当时陈院士说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搞科研一定要符合国家大的发展趋势。我个人理解这绝不是搞“短平快”项目,而是要根据国际、国家发展趋势选择个人科研方向。比如,我获得今年省科技奖也得益于把握了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方向,注意到省里把水土保持的重点从辽西逐渐转移到兼顾辽东,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重视辽东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地保护建设的大形势。所以我的建议是:选定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适合于自己专业特长的方向,长期坚持做下去。
2.应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这么多年能坚持把科研做下去,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横向课题。我在2002年工作后就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后续由方案逐渐拓展水土保持竣工验收、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技术咨询服务等横向课题。在刚开始做科研课题时,主要是靠这些横向课题补充才能坚持下来。2007年博士毕业后,我开始真正考虑科研。2008年申请的第一个博士启动基金成功,我开始跟着课题做科研。当时只有5万元的经费,但第一个课题的完成大概用了十多万,基本上是几个课题相互补充完成的。
我认为横向课题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够实现科研与社会接轨方面。以做方案为例,我们当时真的是从零开始,没有规范,没有范本,学编写,学提高,到2009年已经能够得心应手的完成评审了。正是那段时期使我奠定了现在开发建设项目水保设计的基础。2010年开始,在水规总院牵头下,我参编了《水土保持设计规范》、《水土保持调查勘测设计规范》两部国标。这两部国标主要是全国八大设计院完成,高校只有三所。2014年新开设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本科生必修课程,这也是北林四门主干课程里的一门,也算满足了学生就业后在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不应轻视横向课题。尤其是水利专业本身就更偏重于应用研究,离开横向课题,也就减少了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3.应积极申报课题,边完成课题边凝练方向
我认为,只有带着任务、按指标、有压力地做科研才会逐渐凝练出科研方向,尤其是自己主持的课题或承担课题中的子课题或子任务。漫无目的地去试,可能会耽误很多时间。从开始查资料,到确定选题、撰写项目书、修改提高、按项目执行、总结凝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极好的明确科研方向的过程。诚恳建议年轻老师够条件就写申报书,即使申报不成功,撰写修改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只要申报了国家自然基金,就会收到很详尽的反馈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我们提高申报质量、完善申报书等都是很好的指引。我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工作已经有三年了,每年都会评审十多个本子。评审时,我在同意资助时可能会把意见写的很少;但在不同意资助时,意见给出的都很充分。所以,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得到全国各行各业有申报成功经验的专家给咱们提意见呢?同时,申报课题要有抗打击能力,越挫越勇才是赢家。我的第一个自然基金是连续申报了三年才中,第二个也是申报了两次。不中就再修改,再提高,总有成功的一天。
4.尽量依靠团队力量,不单打独斗
有句话很有道理: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却一定走不远,一群人可能走得慢,但会走很久。现在越来越注重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交叉,即使是天才也很难独立完成繁复的科研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一个困扰了你很久的问题,可能别人一句话就能让你茅塞顿开,而一个团队讨论时激发的灵感可能是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问题。我现在的这些许科研成果,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这里面有老教师们的指导,有年轻老师的同甘共苦,有研究生的大量实验,也有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所以,衷心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和自己的研究领域相近的团队,依靠团队平台快速提高自己。
5.拓宽视听途径,多方掌握信息
我有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习惯,包括现在美国也是这样:上班后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是看邮箱,然后看校园网主页和科技处、学科处、人事处发布的消息。因为这几个地方是校内发布课题申报的主要渠道。然后看辽宁省科技厅网页(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用户名),随时关注课题信息。还有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主页,因为有些信息比如国际合作、国际交流项目等并不是集中申报,校科技处往往接不到通知,这就需要自己关注。每天浏览一遍这些网页,花费时间不过十几分钟,却能掌握大量信息,给写本子打好提前量。另外,与相关行政部门建立联系。比如水保专业涉及到林业和水利两个部门管理,也就是可以在两个部门争取课题。我在2013年申报成功辽宁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2014年帮助省水保局和石佛寺水库申报成功两项辽宁省水利科技成果一等奖(全省2014年只有9项),均得益于此。这些成果在完成自己横向课题的同时,也与行政部门建立了联系。
6.科研课题应提前准备,做好预研究
其实在申报第一个辽宁省自然基金的时候,我已经在2006年参加一位教授的课题组,进行盘锦湿地的相关研究。正是有了2006至2007年两年的前期实验积累,并且发表了两篇论文才奠定了此后的基础。之后的课题研究尤其是两个国家自然基金,都是在申报之前已经确定选题,真正申报到资助时已经有2至3年的前期研究了。这样在研究基础、论文积累、研究方向凝练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条件了,申报成功的机率也就更大。
7.要精益求精,不厌其烦
做科研除了设计实验、执行、分析,做的最多的就是修改。我记得在申报上一个自然基金的时候,申报书提交到科技处,工作人员说:你都改了32次了,是咱学校改的最多的一个。今年申报的这项是自己写完以后,请本校的和外校的老师一共帮着改了5次。这里有个小建议,在写完本子自己觉得满意的时候,再打印出来校核最少3遍,会发现很多电子版看不出来的问题,包括排版等。有些老师觉得排版是小事,其实不然,这是门面。我评审本子时发现,如果排版很差,这个本子获得资助的几率一般都很小。每位专家每年会评很多本子,在水平内容差不多的情况下,排版用心的可能就有加分了。
8.要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够细心,要用心
做科研是个苦差事,不能心猿意马,更不能半途而废。网上盛传一组图片想必大家看过,挖一组井和挖一口井的图片。其实可能很多事我们都做到了,最后一锹就能挖到宝藏了,但是却放弃了。我相信坚持做下去,会有成果的。
二、关于做人做事
这方面确实不敢妄谈,只是多年的一些感悟吧。
1.心怀感恩
这么多年一直有那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领导老师帮助我、支持我,我时刻不敢忘记。感谢在林学院读本科时的学生干部经历,使我在上学阶段就能全面锻炼写作、组织、协调能力的机会。感谢刘明国老师带我在做博士论文时接触到了辽东地区,使我能够这么多年扎根辽东做研究。感谢王铁良老师指导我从事水生态方向研究,带领我们申报成功国家局湿地生态站,为我以后的科研方向提供了一个很高很好的平台。感谢郭成久老师在工作之初带我进入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领域,为现在在开发建设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感谢学院领导一直以来给予我的机会,包括这次出国的资助、对获得自然基金的奖励。感谢学校科技处、人事处、学科处等领导在一次次的课题申报、成果申报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我们科研团队的芦晓峰老师、贾玉华老师、李海福老师、李丽锋老师一直同甘共苦的走过这么多年。感谢我的研究生们,辛苦的实验,和我一样没有节假日的打拼。
2.要勤奋
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从参加工作起就没休过正常的节假日。2004年,在孩子预产期的前一个月,我还在水利馆熬夜做方案。我记得当时是做《沈阳建筑大学水保方案》,八月底评审,本来说好是另外一位老师去汇报,结果她临时有事,我就挺着大肚子去汇报了。女儿出生后,不到八个月大,我爸爸妈妈就把她带回老家抚养,直到七岁带回来上学,给了我六年多时间安静地去做工作。现在想起来对父母和女儿都很愧疚,但是这六年的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个人认为,如果有条件,年轻同志可以让老人帮忙带孩子。
2014年确实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也是最累的一年。今年春节前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九才把孩子从奶奶家接回来。初二回家探望老人,初五就急匆匆回来直接就到了办公室。那时候整个水利楼里只有门卫和我。这么忙是因为自然基金三月初就结束了,省水利厅有两个奖项是三月底申报,之后省政府奖校内评审就开始了,所以时间真的很紧张。我平时极少逛街,从不玩游戏,只要不出差、不上课,基本上时间都用在办公室里。我现在美国也保持着在学校的习惯,每天也是第一个到实验室的,其他人一般都是十点以后陆续到来。我很珍惜有这么多时间自己支配,何况有UF和实验室很好的资源,更不敢懈怠。工作十二个年头,自己最为自豪的一点就是,一直很勤奋,很努力。
3.要坚持不懈
科研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活儿,从学院到学校,我们身边的很多专家都是数年或数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才取得成绩。我们课题组今年的“辽东山区水土流失规律与治理技术体系”成果,最初的基础是开始于2003年我在刘明国老师指导下做的博士论文《辽东地区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研究》。这十年来,我们集中在本溪、丹东、抚顺进行水源地保护研究、生产建设项目生态修复、退化蚕场生态修复研究,分别在2013年以“北方寒冷地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技术体系研究”课题获得省政府三等奖、以“辽东山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研究”课题获得辽宁省林业厅一等奖,2014年帮助合作单位省水土保持局以“大伙房水库水土保持生态措施体系研究”课题获得辽宁省水利厅一等奖。奖项是在多年坚持和积累的基础上取得的,所以,建议青年老师不要浮躁,不要跟风,踏踏实实地坚持一个方向做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三、一点经验
1.关于申报科研成果
我有个习惯,做科研的时候经常跟当地人聊天,了解哪些问题是他们亟须解决的,哪些问题是他们关注的,哪些措施是他们实践成功的,等等,这样再总结成果或申报课题时就有针对性了。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2007年,我们做省内的矿山类方案。当时对采矿留下的高陡边坡的裸岩要么不治理,很难看;要么用三维网治理,造价很高。30多元一平米的投资对于粗放的矿山企业是不现实的。当时跟一位业内人士聊天时他就说,你怎么不试试我们当地的狗牙根呢,还有爬山虎,这东西不用栽,自己就把岩石爬满了。后来我们在水保方案中设计的矿山裸岩修复就采用坡上栽植五叶地锦向下爬,坡下栽植三叶地锦向上爬,很快坡面就能覆绿,而且投资很低,又不用维护。那时起直到现在,辽宁省所有水保方案涉及到矿山修复的全都是栽植地锦。所以,我觉得做科研要接地气,一个土办法可能就是一个专利,一个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可能就是个科学立项。我坚信一个农业院校的科学家肯定不是办公室里成就的,而是广袤的土地成就的。
2.关于申报自然基金
(1)最主要的是选题。选题要体现出创新性,要有实际意义。如果纯粹追求“剑走偏锋”,可能会失去应用价值,很可能无法获得资助。
(2)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建议:先写技术路线(事实上,看到很多本子所写的根本不是技术路线,而是实验流程),因为这是课题的思路。技术路线最上面的就是科学问题,下面的分支分别是研究方法、分部成果、最后就是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在其中肯定会体现。所以写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我今年的基金本子,在看文献、选题上用了最少三个月时间,写技术路线用了一个月时间。把这个骨架搭好了,填充其他内容一个月时间足够了。修改最少一个月时间。所以一个本子最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去完成。建议大家提前入手,早作准备。
(3)创新点和关键科学问题有很多攻略,我这里就不赘述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关键科学问题”一定要是科学问题,而不是技术手段,那个应该放到“关键技术”里。看到很多本子把这些概念都混淆了,就那么几句话来回重复,这种本子是不可能被资助的。
(4)形式上,多用简单句不用长句,多用动词名词,不用形容词副词。尽量少用连词,慎用“的、地、得”等可有可无的词。
(5)学校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资源:科技处聘请校外专家讲座,各个院系聘请校内外专家点评,学院聘请专家点评,这些都是极好的提高水平的机会,也是应该充分利用的资源。不要怕别人看,更不要怕别人批。好的本子是改出来的。而且即使电子版觉得完美了,也要最少打印一次校核检查,很多排版、符号等的错误是电子版不易发现的。“瑕不掩瑜”并不完全适用于20%左右的基金申报率。
3.关于评审自然基金
我评审过地学部的、生命学部的、工程学部的申报材料。看本子的顺序基本是题目、摘要、人员组成、技术路线。如果这几部分很清晰,尤其技术路线逻辑严谨清晰,会有兴趣仔细看文献综述的开头和结尾、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创新点。已有研究基础部分会重点看申请人的前期论文和课题情况。我曾建议不资助的一个本子就是因为之前有过两项国家课题,而论文发表只有几篇核心期刊,没有高水平论文。所以不资助意见里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待提高,建议认真总结凝练前期研究”。对于申报青年基金的年轻人,如果有几篇SCI论文,前面的主要部分写的又很清晰,一定是优先资助了。所以建议大家,我也是这么要求研究生的:做实验有数据就抓紧时间整理,撰写论文。论文在评审时很加分。
最后,感谢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国家对生态环境空前重视才给了我们一片宽广的施展天空。感谢处在学校快速发展时期,在内涵建设的蓬勃发展中我们才有了使不完的干劲。感谢学院历届领导班子一直以来对年轻人的帮助和支持,有了这个强有力后盾,我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努力。感谢课题组老师及研究生们一直以来的同甘共苦和宽容,有了大家的相濡以沫,我们才能坚持着一直前行。感谢家庭的支持,感谢师长的关注,感谢同事的提携,感谢所有人。
祝青年教师们有更大建树!祝我们学校、学院在2015年的课题、成果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谢谢大家!
苏芳莉
2014年11月24日 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Phelps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