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刘广林书记带队到我校海南育种基地调研指导南繁工作,慰问在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陈温福院士、王铁良副校长陪同调研。刘广林书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南繁品种田间长势、温光条件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情况,并和师生共话南繁历史、谋划种业未来。
陈温福院士深情介绍,南繁对北方作物育种进步至关重要,沈农是我国最早提出“北种南繁”理念,并组织实施且获得成果的单位。早在1958年我校徐天锡教授首次提出北种冬季南育南繁,1958年至1960年连续3年派遣杜鸣銮、陈瑞清和李明德等相继在广州仲恺农校、湛江、南宁和海口开展南繁实践探索,并撰写了全国首篇系统论述南繁南育问题的论文,1963年在《辽宁农业科学论文选》上发表。1962年首个经过南繁培育的玉米杂交种品种“辽双558”通过审定。
调研期间,基地主任史国宏副教授汇报了基地建设运行、发展规划和科研育种情况,农学院李凤海教授、杜万里副教授、唐亮教授分别就已完成国家品种区试程序的沈农T120和沈农T127两个玉米新品种的培育、花生和大豆团队科研品种南繁加代情况、水稻育种团队南繁育种成就及发展趋势进行汇报。
刘广林指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北种南繁”工作,几个“最早”铭记着沈农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沈农是最早提出并组织实施“北种南繁”、最早发表南繁育种理论文章、最早通过南繁育种培育出品种的单位,徐天锡、杜鸣銮、陈瑞清、李明德等专家学者的相关科研成果为“北种南繁”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以陈温福院士为核心的南繁科研育种团队在作物南繁育种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创制了大量育种材料,培育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种,培养了一大批育种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刘广林强调,在海南育种基地工作的全体师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培育一批“原字号”新品种,为加快建设具有沈农特色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不懈奋斗。
铭刻历史的记忆,沈农人通过南繁加快北方育种实验速度的设想,编创了一个冬天的童话。自1958年起,一批批无私奉献的育种人前赴后继,在数千里外的南国追赶春天的脚步、守望金色的收获。(农学院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附录:沈阳农业大学南繁记忆拾珠
沈阳农业大学是南繁育种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沈阳农业大学是最早提出并组织实施北种南繁的单位。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大跃进”,凡事要求多快好省,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前身)徐天锡教授(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稻督导,相当于省厅总农艺师)认为北方农作物育种也应“多快好省”,于是提出了北种冬季南育南繁,并指派杜鸣銮、陈瑞清、李明德三位教师于1958年冬季到广州仲恺农校开展南繁工作,成为全国首家进行冬季南繁育种的单位。1959年冬在湛江、南宁,1960年冬在海口(时归广东省管辖)继续开展南繁育种相关研究。
2.沈阳农业大学是最早发表南繁育种理论文章的单位。总结三年四地南繁成功经验,沈阳农业大学徐天锡教授就南繁育种中的基地选择、气候条件、播期、田间管理、生长发育、低温冷害、遗传变异等诸多问题,撰写了《玉米、高粱北种冬季南育问题》,这是国内首篇系统总结论述南繁南育问题的论文,1961年12月第一次在辽宁省农学会年会上宣读,1963年发表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辽宁农业科学论文选》第1辑。
3.沈阳农业大学是最早通过南繁育种培育出品种的单位。1958年进行了北种南繁的首次探索,1959年南繁玉米、高粱各28个早、中、晚熟品种作播期试验和南繁技术研究,1960年开始了规模化南繁工作,1962年首个经过南繁培育的玉米杂交种品种“辽双558”通过审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温福率领沈农水稻研究所开始南繁育种工作,通过南繁加代等重要手段,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及栽培技术的综合研究,创制出了一批新株型优异种质并培育水稻新品种28个,其中6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2009年陈温福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