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归国留学专家中引起热烈反响。
沈阳市沈河区政协常委、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果树育种专家张志宏教授说:“归国留学人员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一名从事果树育种多年的农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我将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品质好、抗病强的自有草莓新品种,助力地方农产品品牌建设,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和尽早实现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辽宁省政协委员、民盟沈阳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校侨联副主席、归国留学设施园艺专家齐明芳教授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加速设施园艺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促进设施园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作为一名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要继续为辽宁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言献策,以提升“菜篮子”工程质量为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助力辽宁脱贫攻坚。
辽宁省学术头雁、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侨联主席、归国留学食品专家李斌教授表示,科技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国家级青年人才、校侨联副主席、归国留学人兽共患病专家张莹教授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作为一名从事动物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员,应立足辽宁地区,积极投身辐射全省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建设,用以预警预报动物疫病疫情,协助动物疫病防控,减少人民经济损失,降低新发疫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更好地贡献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国家级青年人才、归国留学植物保护专家栾军波教授表示,作为高校教师要扎根实际,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信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为祖国输送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与此同时,应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创新科研,孜孜不倦,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运用新科技、新手段,开创新思路、新方向,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和深深重托。
致公党党员、归国留学植物保护专家玄元虎教授表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科学资源共享,从点到面,争创重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应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科研人才。
校侨联副主席、归国留学水稻育种专家唐亮教授表示,作为水稻育种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导向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解决农业生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做好中国人自己的优质米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辽宁省“米袋子”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的高水平大学和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委统战部 田义)